志愿活动


忆往昔峥嵘岁月

2021-04-11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开设“山西大学志愿者学党史”专栏,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持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重温历史事件、致敬英烈人物、回眸历史瞬间,与广大青年志愿者朋友们共同学习党史。

欢迎各学院、各个志愿者以组织或者个人名义投稿,我们将实时推送,展现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

投稿邮箱如下:2201052500@qq.com

如有问题请联系:王洁 18406450528

导语

黑格尔说过,“每一段浩荡的时代过去,都留有一堆灰烬,灰烬中有余温。”我想,我们之所以回顾历史,正是因此。拂去岁月的灰土,那经久未灭的火星闪着光散着热,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他是一位“取火者”,这取来的火种,对于当时的社会,乃至后来的中国共产党来说,都无比像是在黑暗的屋子里点亮了一支蜡烛。

一瞬间,光明来了。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句话每个人都不陌生,可是初心到底是什么呢?”

带着这个疑问,20级汉语言专业赵予涵同学参观了位于其家乡的革命遗址——陈望道故居。

走在前辈们前行过的路上,沿着他们的的足迹,拂去岁月的尘埃,一起去探寻党的初心和真理的味道。

红色先锋

陈望道

人物简介

陈望道(1891年1月18日-1977年10月29日),男,汉族,中共党员,浙江义乌人,教育家、语言学家、翻译家。

青年时期积极提倡新文化运动,任《新青年》编辑,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原民盟中央副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化部长,华东高教局局长,复旦大学校长。

革命遗址

陈望道先生故居

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

志愿者日记

分水塘村位于义乌西北部的大峰山脚下,这里坐落着陈望道先生的故居。

1920年,陈望道老先生在老家也就是我今天来到的分水塘村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宣言》就在这里第一次被翻译成了中文,这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我找到了陈望道故居的一位讲解员带领我参观老先生的故居。

就在这里一间破旧的柴房里,年仅二十九岁的陈望道先生第一次将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引入中国。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即便是如此,《共产党宣言》却一直都没有中文全译本。1920年的二月份,陈望道收到老乡邵力子的一封信,信中称《星期评论》周刊约请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曾经在日本留学过四年,在此期间,他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且意识到了要救国,重要的是去进行社会革命。当时五四运动正风起云涌,新思想、新文化倡导思想解放,他意识到对于新旧需要有所辨别,需要更高的判别准绳,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

1920年三月,他带着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并且通过陈独秀向李大钊借来了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回到了分水塘村静心翻译 。

“手蘸墨水口来尝,信仰味道终觉甜”

在离家五六十米的一件破旧的小柴房,陈望道全身心地投入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除了短暂的睡眠,他一直都埋首纸堆,一日三餐都由母亲给他送进柴房。有一次,母亲为他包了糯米粽子,还给他送了一碗红糖蘸水,母亲问陈望道红糖够不够,陈望道回答说,“够了,够甜了。”等母亲进来收拾碗筷的时候,发现陈望道正在奋笔疾书,嘴巴上沾满了墨水,他身旁的红糖蘸水却丝毫没有少去,原来陈望道是蘸着墨水吃的粽子,还说特别特别甜,搞得母亲是哭笑不得。这也就成就了”真理的味道有点甜“这段佳话了。

墨汁的甜是真理的甜,这代表着早期共产党人对于事业和信仰全然忘我的投入。《共产党宣言》理论深邃,恩格斯也曾经说过翻译《共产党宣言》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第一次将《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版,翻译的资料异常匮乏,因此陈望道也异常严谨,一字一句都细细斟酌,一丝不苟。除此之外,陈望道甚至对照着英文版纠正了日文版中的一些错误。甚至将许多新名词和专用术语英文版用括号加以注释。不仅如此,《共产党宣言》全部采用白话文,在保证老百姓能够看懂的同时还不失文采,并且富有鲜明的的中国特色。

历经了被勒令停刊等重重波折,它终于在陈独秀、李汉俊等人的支持下由共产国际资助的经费刊印。1920年八月份,在上海成裕里12号秘密建立的“又新”小型印刷所里,《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版开始印刷,中国第一本《共产党宣言》正式诞生。1920年八月份,《共产党宣言》出版的同时,党的早期组织也在上海成立,陈望道先生也是首批八位成员之一,不少民主主义思想的仁人志士都是通过《共产党宣言》认识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曾表示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铭刻在他心中第一位的书,并建立起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1949年7月召开的中华全国文艺学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先生遇见了前来与会的陈望道并紧握着他的手笑着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

从讲解员那里我们还得知,现在的分水塘村将陈望道精神世代相传,不仅开办了文化礼堂传播新知识、新思想,还积极倡导红色文化,将陈望道先生的事迹介绍给远道而来的游客们。

走出文化礼堂就是陈望道老先生的故居虽然是一座陈年老宅,但是在村民们的精心维护下,依旧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故居琳琅满目地摆放着各种文献资料,墙上也印刷着密密麻麻的文字解说,字字句句凝聚着陈望道老先生的不朽功绩。

通过采访分水塘村的村民,我得知他们对初心的理解是永远跟着党走,是一种执着、坚定的信念。

初心,是我们党的起点,更是最终要到达的终点。陈望道先生的故事告诉我,初心的味道、真理的味道是甜的。但道路中充满了艰难险阻,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志存高远,怀揣着满腔的热情与活力,不断书写奉献青春的时代篇章!

故居外部景观

部分内部陈列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陈望道故居《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所有队员的回信中表示,一百年前陈望道先生翻译了第一本中文全译本的《共产党宣言》为引导大批的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主席还强调“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物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勇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亲爱的“取火者”们,你我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你我为溪流、为浪潮,汇聚以补益山海;你我似火焰、如星光,灿烂以增辉日月。

而今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当“勉励终始。垂范将来,使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不亦美乎?”

图文来源:20级汉语言 赵予涵

图文编辑:房建文 王书平

责任编辑:郝炯垚王 洁雷佳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