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故事


首页 / 青春风采 / 青春故事

山大“戏迷”张秉新 苦练京剧坚守文化根脉

2020-11-13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带泥。此生只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情也痴……”

一曲《梨花颂》,回味悠长,感人肺腑。这是张秉新在“吊嗓子”,行话叫做练“气”。

话说,张秉新何许人也?山西大学美术学院2019级书法专业学生,“铁杆”京剧迷,入“圈”六余年。

唱、念、做、打、舞,一个不落。

一见“倾心”,独闯学艺大道

14岁那年,秉新意外接触京剧表演,一生追随。

14岁,还能学“唱戏”吗?耽误学习怎么办?

历经半年“拉锯战”,秉新终于说服家人,暂时休学。独自踏上他乡路,赴河北系统学习。

一块空地,一根竹竿,天不亮就练功。跌倒、站起,在地板上摸爬滚打是常态。基本功,把子课,身段课,汗水泪水一块流。

“一切都值得,不曾后悔过”,他说。即便后来因为身体原因被迫中断,也不曾放弃心中的热爱。“那次勇敢的尝试让我收获了很多,是有意义的。”

只要一得空,秉新就会为自己“加餐”,令德餐厅2楼是他常去之地。且将苦心映肝胆,热血趁年华。

秉持初心,练就“十八般武艺”

兴趣爱好和学习工作能兼顾吗?

秉新给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不仅在学习中如鱼得水,在学生工作中同样得心应手。在第二十三届“祝福祖国”百花奖文艺汇演上他以一曲《咏梅》崭露头角,潜心打磨自我。

“传统文化的美,都是我想追求的。”正如于丹所说,从小听戏的孩子,是有秘密的。拍着曲子长大,就不知不觉在板眼节拍中调试出独属于自己的节奏。

社会实践又怎能少得了他?疫情期间,学习之余的秉新身着红马甲,远程在线辅导,成为一名抗“疫”志愿者。暑期,他又积极参加“青春兴晋”,担任主力,在墙面上进行国画绘制。

“学有余力时要适当发展业余爱好”,他说,但学业必须得放在第一位。

看似风光的背后,是少年呕心沥血的付出。

情系戏文,化身经典传承人

运笔,起承转合,书法与京剧表演有共鸣之处。秉新每天流转于操场与食堂两地间,默默练习,延续传统的京剧扮相。

在舞台上,他是杨贵妃,雍容华贵,仪态万千。“京剧是最美的艺术。”做、念、唱、打,一颦一笑皆在戏中。每一个台步,每一声唱腔,甚至每一次转动眼珠,都保留百年前的韵味。

“不能让自己的根、让传统的文化处于劣势。”板鼓一敲,胡琴一响,苍劲的声音质感,唤起人们血液里的文化基因,聚焦民族文化。

“追光”路上,戏曲爱好者相遇山大。他们组建小群,时不时地集体出游,“组团”去看演出,分享戏曲的美。

“作为新时代戏曲人,我们将接续奋斗、加倍努力。”

心之所向,不囿于往,不畏将来。如此,甚好。

习近平总书记说,“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秉新用行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戏曲,展现山大学子新风采。